新闻中心
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企业步入“快车道”—领汇认证中心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更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
在202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新时期的挑战
在杨铿看来,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通过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来推动核心技术及领域国产化替代,是中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可行路径之一。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专精特新”也是实现国内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是国家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过,“专精特新”产业化长周期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专精特新”配套政策存在问题。“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化投入高、竞争强,并且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能够实施稳定盈利、成功造血,仍是重大挑战;加上市场、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的欠缺,中小企业凭个体力量难以应对长周期的挑战。
如何根据不同领域及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制定不同的“专精特新”配套政策,是如今步入产业发展后半段赛程应该关注的重点。而在国家政策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细化政策以及在地区落地,将是促进“专精特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为了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杨铿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在“专精特新”领域同样存在。虽然近年来针对高新科技领域创新企业的股权融资发展迅速,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通道。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融资的方式不同;同时,由于“专精特新”分布在不同产业领域,资本往往又难以自行跨行业流动。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分领域的融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资本的对接、最大限度促进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便于中小企业的上规、上市培育。甚至对精选的优质企业开发“专精特新”专属金融产品定向培育,创造“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健康生态。
二、配套相关产业化公共技术平台服务。
中小企业在产业化之中,资金和管理水平有限,如何搭建完整的产线、扩大产能,成为了制约产业化的关键短板。建议地区政府能够联合行业具有技术标杆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统一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实现行业共享,以此减少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为中小企业的工业化赋能。更进一步,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也可以辐射到政策培训、创新管理以及产品推广等多方面,尽快将中小企业的创新产业(34.360, -1.58, -4.40%)带入产业化进程。
三、完善“小巨人”的准入和准出机制。
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但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动态的。因此,应当同步完善“小巨人”企业的准入和准出机制,并配套相匹配的复核周期和复核标准,对已经失去创新驱动的企业,以及已经实现良性发展并脱离中小企业范畴的大型企业,及时移除并切换至其他相关的匹配支持。最终目的,是将关键的“专精特新”支持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企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四、完善未来“专精特新”人才培养机制。
注重“专精特新”、特别是国家急需领域的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引导高校、科研单位培育专项领域的人才。未来的产业人才一定是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建议政府建立以关键产业技术突破为目标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实现立体化、多元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专精特新”领域人才和企业的厚积薄发。
杨铿认为,政府应该从资金、服务、人才方面,提供相关配套措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促进中小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对于关注深耕于细分领域的公司,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真正产业化的“小巨人”。
如果您在专精特新以及其他资质认证方面有其他问题,欢迎致电400-800-6621向领汇认证中心进行咨询!
了解更多专精特新